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《卫青与霍去病:战术创新的辉煌篇章》
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,卫青与霍去病无疑是两颗璀璨的将星。
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创新的战术,成功抗击了匈奴,为汉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宁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公元前133年马邑设伏的失败,正式拉开了西汉与匈奴百年大战的序幕。
在霍去病能独当一面之前,汉军在卫青等名将的指挥下,对匈奴发起了多次大规模战役,取得了一定成果,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。
比如,战争初期汉军缺乏征战草原、沙漠的经验,却喜欢多路出兵、分进合击。
这种战术虽有利于降低风险、提高部队机动性和寻获敌军的几率,但缺点也很明显。
首先,如果侦察不力,就容易扑空或迷路。
其次,若军机泄露,被匈奴斥候提前探知行动路线,汉军就可能遭受伏击或被优势敌军各个击破。
以公元前129年的“关市诱敌奇袭战”
为例,汉武帝派遣公孙敖、李广、公孙贺、卫青各领1万骑兵分4路向北出击。
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发,向北搜索约150公里抵达今四王子旗一带,也没碰上匈奴兵,只好无功而返。
而从代郡出发的公孙敖先向东,再折向西北,抵达今察哈尔右翼前旗一带(行程约150公里),遭遇匈奴前锋部队并交战,损兵7000余人后大败而归。
从雁门郡出发的李广,本打算与公孙敖配合作战,对敌形成夹击之势。
这两路汉军相距最近时只有约60公里,但匈奴集中主力在今内蒙古商都县境内(汉军到此行程约220公里)将李广部基本全歼,李广被俘后用计夺得一匹快马才侥幸逃脱。
唯独从上谷郡出发的卫青较为走运,他带兵向西北急行军约110公里,猛扑位于今河北张北县的茏城(野狐岭),毙俘匈奴700人得胜而归。
此役暴露出多个问题。
其一,汉军出动4万骑兵,却在一条东西约40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分4路进攻,分散了兵力,盲目性较大,且当时汉军并未摸清匈奴主力的准确方位。
其二,从汉军整齐划一、近乎齐头并进的出击方向来看,这4路人马原计划在战斗中相互策应,但由于联络通信不畅及协同行动不利,最终变成各自为战。
实际上,以4路汉军平均相隔100公里的间距,即便其中一路遇危险紧急求援,另外三路也很难及时赶到。
某种程度上讲,正是因为公孙贺、李广吸引了匈奴主力(匈奴认为“飞将军”
李广威胁最大,故集中兵力对付他),才让卫青有机会“趁虚而入”
直捣茏城。
其三,汉武帝战后下达的诏书也透露了汉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——公孙敖、李广与所辖部队此前互不统属,“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”
,指挥不畅,上下不协调,甚至出现校尉违命盲动、临阵脱逃的恶劣现象,当时汉军内部弥漫的“匈奴恐惧症”
可见一斑。
不过,劲旅需经战火磨砺方能百炼成钢。
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24年,卫青先后指挥或参与雁门反击战、河南战役、奇袭右贤王战役,成功遏制了匈奴的猛烈攻势并收复河套地区,在削弱敌人的同时,不仅扩大了汉军防御纵深,还显着减轻了匈奴对汉帝国都城长安所在关中地区的威胁。
然而,卫青亲率部队作战时能打出大纵深迂回包抄、疾驰700里夜袭这样的漂亮仗,但掌控全局时却出现了岔子。
公元前123年,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任主帅,率10余万大军发起漠南战役。
结果卫青麾下诸将又犯了军机泄露、迷失路途、配合不力的老毛病,部队遭匈奴重创,前将军赵信(匈奴降将)投敌、右将军苏建(苏武之父)只身逃回,所部数万人马伤亡惨重。
好在主帅卫青指挥若定,集中兵力猛攻匈奴主力,歼敌1.9万人,汉军才转败为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匈奴在吃了几次亏后汲取教训,采取了增派流动哨、扩大警戒范围、侦察探知汉军路线、提前预设伏兵等措施,这让汉军在漠南战役初期连遭重创。
但有失必有得,正是在这场战役中,首次出征、时任剽姚校尉的霍去病崭露头角。
当时,霍去病脱离大部队,仅带800骑兵深入大漠绕到匈奴主力后方寻找目标,给匈奴来了个措手不及。
...
首富身边的女人是一部长篇农村题材的言情小说,故事时空跨越30余代,既叙述了爱情的艰辛又释放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,是一部以爱情为导向的言情小说。本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个重感情重事业的有志青年,他生长在农村,成就的事业也在农村,是农村改革开放的楷模,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。他本来可以在事业上大显伸手,力争上大学...
盛誉深爱一个姑娘,爱了整个岁月。爱她天真烂漫机灵狡黠,更爱她的骄傲与偏执坚强与阳光。...
白衣少年,觉醒于拳台,得逆天传承,修盖世神功,成绝世高手,从此纵横都市美女入怀登顶商界,成就绝世之名。...
嘤嘤嘤,人家好怕怕。好委屈。所谓扮猪吃老虎,所得就是吴语嫣了。重生归来,吊打二妹,戏弄女配。才发现,白莲花是真的挺不容易的。一不小心当上瘾了怎么办?终于有一天,恶毒女配也站上了苦情位。...
贪婪的城市饕餮的权谋傲慢的家族残暴的黑帮,代表公正的检控官,是扼守良知,前行荆棘之路,还是永坠黑暗。他从迷梦中醒来。他已是复生的活尸。※※※欢迎大伙来群33685812(已满)2群30934128(又满了)新建3群29294084...